HHME2019大会特邀报告日程

地点:南航江宁校区1号楼4楼报告厅



时间

2019年9月21日
HHME2019(主会第一天)
09:20-10:10 大会特邀报告(Keynote1)
报告专家:张大庆 教授 欧洲科学院院士
题目:迈向毫米级的WiFi非接触式行为感知:模型、理论与应用
10:10-11:00 大会特邀报告(Keynote2)
报告专家:王涌天 教授
题目:增强现实系统及其应用
时间

2019年9月22日
HHME2019(主会第二天)
09:00-10:00 大会特邀报告(Keynote3)
报告专家:胡斌 教授
题目:心理生理计算与情感智能


HHME2019大会特邀报告专家及报告简介


张大庆
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

简介:
张大庆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会士), 北京大学智能感知与智能家居实验室主任。1996年获得意大利罗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巴黎国立电信学院、法国科学院一级终身教授,新加坡资讯通讯研究院智能家庭实验室创建主任, 情景感知系统部创建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分析、情境感知计算、城市计算、物联网等。在相关国际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260余篇, 国际国内专利10余项。所创的情境感知模型被国际普适计算、移动计算和服务计算学术界广泛采用, 文章总引用13800余次,H因子56,单篇论文最高它引次数近 1500 次 (根据 Google Scholar), 并被普适计算领域顶级会议 IEEE PerCom 2013 授予“十年最具影响力论文奖”。张大庆教授近年来在感知大数据分析、群智感知和无接触感知等新兴研究方向工作, 先后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全部4个普适计算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或提名奖,包括CCF A类会议ACM UbiComp 2015、2016 的最佳论文提名奖。张大庆教授是普适计算顶级期刊IEEE Pervasive Computing的唯一国内学者编委,是ACM会刊IMWUT、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的创刊编委, 担任过10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或程序委员会主席, 应邀在20多个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

题目:
迈向毫米级的WiFi非接触式行为感知:模型、理论与应用

摘要:
利用无处不在的商用WiFi无线信号进行非侵扰、非接触人体行为感知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原用于光学和通讯领域的菲涅尔区模型(Fresnel Zone Model)引入到室内无线非接触人体感知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无线信号在空间中感知人体、物体活动的机理及感知极限, 奠定了WiFi信号实现毫米级人体行为状态感知的理论基础。基于菲涅尔区模型和团队提出的无线感知理论,我们不仅可将呼吸、手势等微小人体活动的感知范围、性能做到国际最佳,也可指导对大尺度人体活动,如行走位置、方向和行为的实时连续识别。本报告将介绍团队提出的菲涅尔区模型和部分无线感知理论/技术,解释为什么目前大多基于WiFi的定位和行为识别系统无法稳定工作,演示团队开发的基于商用WiFi的无接触呼吸监测、手指输入、入侵检测、连续行为识别等一系列可应用于居家环境的原型系统。

王涌天
教授、博导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介:
王涌天,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光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信息技术领域有关重点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全国信标委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工作组组长,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三维显示、医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方面。

题目:
增强现实系统及其应用

摘要:
自本世纪初,北京理工大学就开始对增强现实技术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本文全面回顾了我们的相关研究工作,汇报了我们在头戴式增强现实、投影式增强现实、特定设备增强现实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这些成果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说明了对国内外企业的产品发布和研发支持情况,展望了增强现实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胡斌
教授、博导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介:
胡斌,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IET Fellow,Chair of TC Computational Psychophysiology, IEEE SMC,教育部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科技委委员,IEEE SMC BoG Member,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中国分会副主席,ACM中国分会常务理事等;201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

题目:
心理生理计算与情感智能

摘要:
心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心理行为与生理反应之间关联性的重要心理学基础学科,通过将情绪活动等心理变化作为自变量,将人体各项生理反应作为因变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并进一步实现从生理数据来揭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最终推断出人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然而,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往往都是复杂的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关系,很难直接获得理想化的一对一关系。同时,生理测量数据越来越具有“大数据”特点,使得传统的依赖于先验知识的分析方法已无法适用。因此,在生理“大数据”时代,如何从多个角度研究心理和生理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从中找出具有可靠性、复现性、普遍性的一对一关系,就成为心理生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提出了“心理生理计算”这一研究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入手,通过将信息获取、计算及分析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心理生理学研究当中,分析复杂的心理生理映射关系,实现对不同心理状态更为客观、及时和准确的解释,量化评估以及推理计算,为进一步实现情感智能及精神障碍客观量化诊疗提供了一种工程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