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ME2022 可穿戴与人类表型健康论坛
时间 | 会议安排 | 主持人 | 腾讯会议号 |
2022 年 9 月 23日(星期五)14:00-18:00 | 可穿戴与人类表型健康论坛 胡 斌: 北京理工大学 王守岩: 复旦大学 陶光明: 华中科技大学 潘志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陈 炜 | 933-569-816 |
2022 年 9 月 24 日(星期六)14:00-18:00 | 可穿戴与人类健康工程 张 鑫:中科院自动化所 钟 君: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研究所 杨 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澄玉:东南大学 |
曹征涛 | 596-985-223 |
HHME2022 可穿戴与人类表型健康论坛专家及报告简介
![]() 胡斌 |
简介: 胡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973首席科学家, 教育部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科技委委员,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主编,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中国分会副主席等; 获2019年度中国专利金奖,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6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等。 题目: 心智工作机制量化理论、方法及感知技术 摘要: 心智是脑和神经的功能。心智工作机制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类心理与智能的表现。 心智工作机制不清将会严重阻碍脑机制、类脑计算和脑疾病的深入研究。在脑功能性疾病的研究中,由于心智工作机制不清,抑郁等临床诊断方法缺少多维度、动态、持续性客观量化指标,以症状描述(如访谈、量表等)为主,主观性大、误诊率高;同时,在治疗方法上难以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治疗有效率低。揭示脑功能性疾病的心智工作机制,将从根本上促进其临床诊断方法由症状描述型向数据驱动型的转变,实现对脑功能性疾病的精细化分层分类;继而依据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实施个性化的非药物或药物治疗,实现早诊早治,提高诊疗有效率。 |
![]() 陶光明 |
简介: 陶光明,教授、博导、光谷实验室“光谷产业教授”、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与生命支持装备方向首席科学家。陶教授致力于研究纤维光电子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 (1), Nature (2)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2篇,拥有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其中专利许可/转让13项)。陶教授的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入选“2021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项目,获2022人体精密测量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人体精密测量专场赛决赛三等奖等荣誉。科研工作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13、CCTV-10、科技部官站、科技日报、Science News、美国化学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题目: 超高分辨率无感化睡眠监测装备 摘要: 我国医疗设备体系发展逐渐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居民对医疗生活的便捷性需求日益显现。随着国家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朝着新的目标努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智慧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为医疗设备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病人康复过程中,长期实时地精密测量病人心率、呼吸、体温、动作模态等具有重大意义——心率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指标;呼吸的监控及时反馈给护士采取急救措施,避免病人呼吸、心跳骤停;体温测量是病人基础生命体征,可以反映病人的一般情况及疾病的发展,协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人体动作模态捕捉防止病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床作为与人体长期接触的一项基础设施,是患者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围绕生命体征建模与行为认知分析的核心科学问题,融合从材料到传感器件到大数据分析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积累,研造高灵敏、低延迟、无扰化感知的智能睡眠监测装备,形成“无感化交互传感-全覆盖实时传输-云边端协同处理“三位一体的生理体征多维感知和量化分析的智能评估体系,提升突发疾病事件的诊断速度并增强患者的就诊体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和康养机构的护理能力,为人民生活健康提供智能化医疗保障力量。 |
![]() 王守岩 |
简介: 王守岩,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脑深部刺激神经调控、神经信息处理与建模研究,开展人脑深部神经活动编码、多感知智能神经调控技术、精准智能神经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在Brain、J Neur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研发科研设备、医疗设备八项,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二十余项,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重大科技专项核心骨干。在人脑神经活动编码、多感知智能神经调控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动了精准智能神经调控理论与技术发展,为提升脑刺激神经调控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创新方法与技术。 题目: 脑与认知功能数字干预 摘要: 数亿人群在全生命周期里,都面临着保护脑健康、治疗脑疾病、康复脑功能的挑战。大脑是产生与调节认知、情感、感觉、运动等功能的核心中枢,其异常则将直接导致神经系统疾病或障碍。大脑的复杂结构与功能特征,决定了影响脑健康及引发脑疾病的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了脑功能生理、心理认知、周围环境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面向真实世界的脑健康感知与干预,具有涉及脑功能类别多、跨尺度动态变化、依赖个体自主能动性、疾病发展与治疗周期长等特点。通过长期观测真实世界场景下,脑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监测个体与群体的多维度、跨时空数据,探索脑功能与认知行为表型的异常机制与量化评估标记,建立动态数字表现,进而发展高效、精准、智能化的脑功能与认知行为改善方法,是应对脑健康重大挑战,提升全生命质量的关键。 因此,我们围绕脑健康数字感知与干预,建立了主动数据、被动数据、环境数据多维信息跨尺度动态量化采集与分析平台,搭建了具备认知行为干预、多感知神经反馈、闭环无创神经调控功能的综合数字干预解决方案。以脑功能调控为核心,发展生理、认知、情绪、环境多维数据感知,与认知、行为、情绪综合干预交互融合的数字药物。在数字感知方面,建立长时程可穿戴量化监测技术、结合主观量表评估和认知范式评估方法,构建多维数据动态解码与智能计算模型;在数字干预方面,建立数字化认知行为疗法,建立感知觉动态神经反馈技术,建立基于经颅电刺激、声音振动刺激、耳迷走神经刺激和光刺激的无创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并发展动态控制模型,实现实时交互的数字干预,为睡眠障碍、帕金森病、抑郁、脑卒中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数字处方,并为大规模人群提供真实世界长期脑健康管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
![]() 潘志庚 |
简介: 潘志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副主任,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创新平台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虚拟人,智慧教育,智能医学,医学元宇宙等。有30年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经历,从2016年后关心元宇宙的发展,最近在多个国际会议和国内论坛上作元宇宙方面的报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20),省部级奖5项。 题目: 元宇宙与智慧医疗 摘要: 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报告首先介绍本人与元宇宙相关的研究历史。科研上获得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报告介绍了多种元宇宙下的智慧医疗应用场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状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显示出很高的比例。虚拟现实在创造放松和沉浸式睡眠环境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其有可能成为促进睡眠的临床工具。提出了一种新的虚拟现实睡眠辅助方法,开发了元宇宙催眠系统。基于虚拟现实在运动康复方面的应用,开发了老年跌倒预防虚拟训练系统,获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疾病筛查预警健康管理系统,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如帕金森、抑郁症等的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基于虚拟人技术,实现中医在线问诊,病人足不出户可以实现疾病的远程诊断。同时介绍了医学元宇宙在其它方面的应用,如医学仿真实训、远程手术治疗、心理康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最后分析了医学元宇宙热度背后的潜在风险。 |
HHME2022 可穿戴与人类健康工程论坛专家及报告简介
![]() 张鑫 |
简介: 张鑫,于2010年9月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任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脑功能信号检测与成像技术。于2017年按照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脑部诊疗设备的临床产品转化。已研发脑血氧监护仪、脑血氧头带等创新器械,产品已获得四个医疗器械注册证。无创脑血氧监护仪也已经获得了欧盟CE认证。目前已申请30余项国内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本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本人曾承担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子课题等项目。 题目: 穿戴式脑功能信号检测技术及其相关应用 摘要: 脑功能信号的检测研究正朝着自由活动下的检测与评价快速前进。这也为脑功能信号检测端的设计提出了较大挑战,包括低功耗传感器采集方案、高效在线处理技术以及关键特征的快速识别技术等。同时,穿戴式脑功能信号的检测技术也为开展部队任务态下的检测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此报告中,我们将针对脑血氧信号与脑电信号介绍穿戴式的脑氧饱和度和视觉诱发电位的采集系统研制及其相关应用。 |
![]() 钟君 |
简介: 钟君,男,1984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穿戴式人体生命体征监测与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柔性电生理传感及传导器件的开发应用,以智能可穿戴技术工程化为目标。承担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课题1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课题1项,承担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课题1项,作为分系统负责人参与了国家重大仪器专项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4项,主持了“人体生命体征监测与分析”相关的企业横向委托项目10余项。 题目: 多生命体征智能T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摘要: “智能可穿戴”技术在健康、医疗、体育甚至很多特种行业领域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技术是否能够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发挥深远影响,关键还是产品形式、数据的精度和系统可靠性,报告首先分析国内外产品与技术形式,并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自主研发的多生命体征智能体恤为实例,分别介绍新型柔性传感器、柔性传导介质与动态生理信号的处理方法,最后介绍该系统近期的应用案例,最后探讨多生命体征智能可穿戴的技术发展趋势。 |
![]() 杨刚 |
简介: 杨刚,中德联合培养(DAAD)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常委,发展老龄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始副主任;主要从事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电力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重点从事发展老龄化、军事医疗物联网、智慧社区物联网健康服务体系及嵌入式系统设计研究,通过智能穿戴及大数据,打造面向社区老龄群体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主持与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近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十项,并出版相关著作7本,计260万字;所在教练组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在全国嵌入式专题赛中三次获得 “英特尔杯”(最高奖),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最高奖)等;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教师奖,陕西省创新创业最佳导师,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现为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食药监局器审专家,国家工信部考试中心专家等。 题目: 智能穿戴新生态 科技守护健康生活 摘要: 智能穿戴是伴随着新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是“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计算计理念的产物,并以此衍生出一类智能化、个性化、新形态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战略背景下,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通过智能穿戴概述、智能穿戴多样性、智能穿戴主要应用产业领域、智能穿戴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等方面,阐述“智能穿戴新生态 科技守护健康生活”观点。 |
![]() 刘澄玉 |
简介: 刘澄玉,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江苏省杰青,江苏省双创人才,联想青年科学家,东大-联想穿戴式智能监控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第十届理事会期刊委员会副主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期刊委员会委员,PMEA、MBEC、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编委等。研究方向穿戴式医疗与智能监护、健康医疗大数据机器学习,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出版动态心电英文专著1部。 题目: 新一代房颤检测:设备-算法-临床实践 摘要: 房颤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心率失常疾病,是导致中风、心衰、猝死的重要原因,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目前早期诊断率极低,房颤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尤为重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可穿戴心电设备的发展,这是新一代房颤检测的有效手段。可穿戴心电房颤监测算法包括动态心电质量辨识、QRS鲁棒准确定位以及异常节律干扰判别。通过长程监测,实现对房颤类型、房颤负荷的连续、动态监测,对房颤手术选择、药物干预以及各种临床并发症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进而通过心电智能监测技术降低房颤术后复发概率,实现对房颤患者的个性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