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HHME2020(主会第一天)
09:50-10:25 大会特邀报告 1 —— 主持人:於志文 教授
报告专家:周兴社 教授
题目:普适计算30年回顾及其新时代发展思考
地点:融创大宴会厅(1楼)
10:25-10:45 茶歇
10:45-11:20 大会特邀报告 2 —— 主持人:田丰 教授
报告专家:史元春 教授
题目:智能人机交互
地点:融创大宴会厅(1楼)
2020年10月18日 HHME2020(主会第二天)
09:00-09:35 大会特邀报告 3 —— 主持人:谢磊 教授
报告专家:过敏意 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
题目:高积云:一种高可扩展的紧凑型云计算
地点:融创大宴会厅(1楼)
09:35-10:10 大会特邀报告 4 —— 主持人:肖文栋 教授
报告专家:张元亭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题目:从中医“治未病”到心脑血管健康工程:可穿戴设备的作用
地点:融创大宴会厅(1楼)
10:10-10:30 茶歇
10:30-11:05 大会特邀报告 5 —— 主持人:肖文栋 教授
报告专家:王宏志 教授
题目:从外骨骼到人工肌肉
地点:融创大宴会厅(1楼)

HHME2020大会特邀报告专家及报告简介


周兴社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简介:
周兴社,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家地方联合云计算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国家基金委第五届监督委员会委员。曾任CCF 常务理事,普适计算专委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网络化嵌入式计算与普适计算,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及其应用研究,长期主持相关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以及国防预研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多项,是国家多个研究计划的评审专家。

题目:
普适计算30年回顾及其新时代发展思考

摘要:
普适计算概念提出已有30年历史,不同阶段,各有特点,得到持续创新研究与领域应用;国内普适计算研究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起伏;在当今“物移云大智链”融合的新时代,普适计算研究与应用具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普适计算持续发展应不忘以人为本的初心、提升情景敏感计算的核心、深化领域应用的诚心。

史元春
教授
清华大学

简介:
史元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现兼任CCF人机交互专委会主任,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等国际期刊编委等。多年来,一直从事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的研究,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次在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中发表国内作者首篇论文,并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她的自然人机交互研究成果也成为华为终端等领先交互性能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实现了多项视觉无障碍交互新技术。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题目:
智能人机交互

摘要:
智能人机交互需要解决用户认知机理建模,用户行为的计算表征,交互意图的理解算法,情境感知的多模态交互路径优化方法等难题,为用户与普适计算终端和环境自然高效的信息交换提供理论基础和优化方法。

过敏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简介:
过敏意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CCF Fellow,ACM杰出会员。过敏意教授长期从事并行与分布式系统和高性能计算的研究,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了400多篇论文,著述英文著作4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Computing主编并长期担任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等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

题目:
高积云:一种高可扩展的紧凑型云计算

摘要: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面向终端用户的新兴互联网服务也开始迁移到云上运行。互联网服务(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具有典型的峰值突变性和实时性。针对突变型峰值服务特征,早期的以虚拟机为基础的云计算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这个需求,近年来国际上虽然提出了以云原生(cloud native)为代表的新型云计算架构,以微服务的软件构建、低开销容器的应用封装、以及无服务器计算的应用部署为特征。然而仍存在着计算虽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低;应用架构虽先进,但质量保证弱;应用需求虽各异,但资源分配差的问题。从而无法满足峰值突变和实时性的应用特征。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可扩展的紧凑型云计算模式——高积云,解决了构建强实时、高吞吐、快扩展、高鲁棒、高利用的云计算系统的技术难题。高积云具有请求响应延迟低、资源扩展快、自动故障诊断恢复、应用间紧凑混合部署等特征。并已在实际云计算系统中部署应用。

张元亭
教授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简介:
张元亭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讲席教授和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曾任香港中⽂大学电⼦工程系教授,生物医学⼯程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部首任主任,其间他在港中大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张教授还曾任美国加州苹果公司健康技术部传感系统设计师及顾问,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中国科学院SIAT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创所所长,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多模态医学影像创新团队负责⼈,科技部国家“973”血管斑块多模传感与成像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首批海外引进“低成本健康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张元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心脑血管健康信息学、可穿戴柔性传感技术、无扰式血压测量方法、生理建模与神经工程、8P医学与健康工程学。他曾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4、2015、2016、2017、2018年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张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获国内外奖励30多项包括IEEE-EMBS优秀论文奖,IEEE-EMBS(纽约)优秀服务奖,香港ICT金奖,亚太地区(墨尔本)资讯科技电子健康技术特别奖(Grand Award),IEEE BIBE2013健康信息学杰出贡献奖(希腊),IEEE-SA标准贡献奖和IEEE-SA 2014年新兴技术年度奖(新泽西)等。由于在可穿戴医疗传感技术和移动健康系统的贡献,张元亭教授于2006-07年分别⼊选国际医学与⽣物工程院院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al and Biologics Engineering),IEEE会士,和AIMB会士。

题目:
从中医“治未病”到心脑血管健康工程:可穿戴设备的作用

摘要:
多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重大变革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本报告从中医学核⼼理念之⼀“治未病”讲起,介绍以疾病早监测、早预警、早诊断、早⼲预、早康复为指导思想的健康⼯程的发展。然后以无袖带血压测量为例,介绍可穿戴设备的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标准化(MINDS)设计。最后,讨论柔性可穿戴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和未来⼼脑⾎管健康⼯程更全⾯融合方面的⼀些挑战,以及具有P8特点(预测性,个体性,预防性,精准性,普及性,参与性,抢先性和患者为中心)健康工程发展⽅向。

王宏志
教授
东华大学

简介:
王宏志,男,教授,博导,第15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现任东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传感(电子皮肤)、电致变色(智能窗、变色服装)、柔性转能与储能器件(太阳能电池、热电器件、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致动器(人工肌肉、湿热调控)等。近五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成果发表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PNAS等重要SCI期刊。所获成果受到包括《Nature》、《Science》在内的40余家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与媒体的广泛报道。

题目:
从外骨骼到人工肌肉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大。外骨骼系统作为一种体能增强装置,因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升士兵单兵作战能力而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和救灾等方面。传统的刚性外骨骼较为笨重,且与人体关节配合度较差,其电机驱动方式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由柔性材料制备的气动外骨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进步给材料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外骨骼所在的人工肌肉家族也得到了扩充,轻量化、智能化已然成为了新的研究目标。新型人工肌肉不再具有厚重的外形,也不需要人为地进行控制。它们可以自发地感知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能、电能或磁场的变化进而做出机械响应,经过结构设计后可以模拟人类的肌肉完成伸缩、弯曲甚至是提起、抓举等行为。薄膜状、纤维状的形貌更有利于剪切和编织,与服装这一日常必需的载体集成,具有变形、体温管理功能的智能服装应运而生。目前对于人工肌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器件响应速度和输出力。未来的人工肌肉将被赋予更多的功能,除了机械响应的变化外,还可能具有传感、监测甚至是发电的功能,可以适应多种极端的环境,使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全副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