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感知、认知与服务论坛
活动介绍
时间:9 月 12 日 13:30~15:15 地点:华辰苑第三会议室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将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智慧化。《国家中长期科学 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研究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等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已经被列入我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方面,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启动了相应的研究计划。
智慧城市是普适计算的重要应用领域,普适计算为实现智慧城市提供多方面的技术基础。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普适计算领域专家就智慧城市的感知、认知与服务开展研讨,凝练关键 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形成泛在协同感知、群智认知理解和主动智能服务的理论框架和技术 体系,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
主持人:於志文(西北工业大学)
特邀主讲嘉宾
过敏意

过敏意,日本筑波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系主任,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 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教育部创新团 队学术带头人,国家 973 项目“城市大数据三元空间协同计算理论与方法” 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普适计算,近 5 年主持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 目标导向项目等,发表专著 4 本,主流会议 论文 200 余篇,IEEE/ACM Transactions 等期刊论文 6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获 5 个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担任 10 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担任多个 著名国际期刊的编委(IEEE TC、IEEE TPDS)。
张大庆(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超越可穿戴计算:基于 WiFi 的无接触人体行为感知

张大庆,北京大学讲座教授/博导、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96年获得意大利罗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巴黎国立电信学院、法国科学院一级终身教授,新加坡资讯通讯研究院智能家庭实验室创建主任,情景 感知系统部创建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普适计算、情景感知计算、移动计算及感知大数据 分析等。在相关国际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论著 5 本。所创的情景感知模型被 国际普适计算、移动计算和服务计算学术界广泛采用,文章单篇最高它引次数达 1000 余次 (根据 Google Scholar),并被普适计算领域顶级会议 IEEE PerCom 2013 授予“十年最具影 响力论文奖”。近年来在社群智能、群智感知、城市计算和无线感知(WiFi Sensing)等新 兴研究方向工作,先后获得国际会议 Mobiquitous 2011、IEEE UIC 2012、IEEE CPSCom 2013、 IEEE UIC 2015 最佳论文奖。现为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 等 4 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担任过 10 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或程序委员会主席以及普适计算顶级会议 Ubicomp、PerCom 程序委员会委员,应邀在 10 多个 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
贾维嘉(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人机物感知、认知与服务-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石

贾维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93 年在比利时蒙斯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93 年 8 月至 1995 年 8 在德国国家信息科学中心(GMD)做博士后;1995 年 8 月起任香港城市大学教 授;2014 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全职致远讲习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实体对象传感与大 数据处理、下一代无线通信协议、异构网络、分布式系统、组播通信。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国 际期刊(ACM/IEEE TON、IEEE TPDS、IEEE TC、IEEE TM 等)和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上(CCS、WiSec、MobiHoc、SenSys、ICDCS、INFOCOM 等)上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 撰写专著 2 部(均由 Springer 出版)。主持多项香港政府科学基金,近年在 IEEE、ACM 国 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与大会报告近 20 次,担任 IEEE TPDS 和 ComCom 编委。
谢幸(微软亚洲研究院)
报告题目:城市人群移动规律挖掘与用户画像

谢幸,博士,2001 年 7 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高级研究员, 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分别于 1996 年和 2001 年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他的 团队在空间数据挖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和普适计算等领域展开创新性的研究。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160 余篇学术论文,并拥有 50 余项专利。他 是 ACM、IEEE 高级会员和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多次担任 WWW、UbiComp、ACM SIGSPATIAL、KDD 等顶级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任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Springer GeoInformatica、Elsevier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Journal of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等杂志编委。参与创立了 ACM SIGSPATIAL 中国分会,并曾担任 UbiComp 2011 大会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
金蓓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报告题目:城市听诊器准备好了吗?

金蓓弘,博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CF高级会员,现任 CCF 普适计算专委会常委,曾任 CCF YOCSEF AC 委员、 副主席。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分布式计算、中间件、分布式系统、移动 和普适计算。近年来,关注分布式事件检测和分发、物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处理、车联网以及普适应用。2001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 年获得北京市 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潘纲(浙江大学)

潘纲,博士,现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分别于 1998 年、2004 年获得浙江大学学士与博士学位,2007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适计算、计算机视觉、脑机交互和大数据挖掘等。已发表论文 100 多篇,包括 IEEE Trans. ITS、IEEE IntelligentSystems、IEEE Comm. Mag.、ACM Computing Survey 和 IEEE Trans.SMC-C 等一流期刊,以及 CVPR、ICCV、ECCV、IJCAI 等一流国际会议,获授权发明专利14 项。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编委,IEEE T-PAMI、T-IP、TVCG、PR 等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审稿人,曾担任 20 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多媒体领域长江学者论坛
论坛简介
时间:9 月 12 日 15:45~17:30 地点:华辰苑第三会议室
随着计算机网络、社交媒体、数字电视和多媒体获取设备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数据的生成、处理和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多媒体应用日益广泛,数据量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数据对象。多媒体领域已经成为计算机学科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全国有大量的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多媒体领域很多优秀学者脱颖而出,承担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
为了帮助多媒体领域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选择研究方向和做好学术规 划,在 2012 年成功举办优秀博士论坛、2013 年成功举办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和 2014 年成功 举办杰出青年学者论坛的基础上,本次年会特别设置了长江学者论坛,邀请多位长江学者做 主题报告,与广大青年学者和博士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热点 方向,分享成长经历与研究经验。
欢迎广大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多媒体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论坛。
特邀主讲嘉宾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状态感知的运动目标检测跟踪

城市场景三维感知与分析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是视频内容理解的基础,由于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和目标类型的多样性,造成准确 的视频运动目标检测跟踪十分困难。本报告提出了基于状态感知的运动目标分析方法,通过自动感知场景类型、目标状态,有效提高复杂场景 下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准确性。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先进视频/图像压缩与传输,视频与图像大数据内 容分析与智能服务,星载机载智能信息处理,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研发工作,是国家 973计划项目“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某型号任务的总设计师。已主持各类国家级研究课题 4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已在实际系统中应用,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 30 余项,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
赵耀(北京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数字媒体取证技术

赵耀,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 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受邀担任 IEEE 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副编辑、IEEE 国际期刊《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副编辑、Elsevier 国际期刊《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副编辑等,入选 IET Fellow,自 2006 年起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处理与内容理解(包括:图像与视频编码、数字水印与数字取证、图像/视频检索与内容理 解等)。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 项目等在内的 37 个项目的科研工作,在 包括国际期刊 IEEE Trans.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
马华东(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题目:物联网技术探索与展望

物联网是影响未来生活、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技术。本报告首先分析了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然后结合当前工作,讨论了群智感知网络、感知 大数据计算、物联网服务等方面一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最后对物联网领域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马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 973 计划项目“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 工程入选者。现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 年 7 月在北京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计算机 学会常务理事、多媒体专委会副主任、传感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第十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专 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华东教授长期从事多媒体系统与网络、物联网与传感网等领域研究工作,负责和参与完成 20 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研 究项目,在多媒体传感网、物联网体系结构、流媒体传输与调度、多媒体内容理解等方面取得被国际同行认可的原创性或突破性成果,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如 IEEE/ACM Transactions 等和国际重要会议如 IEEE INFOCOM、ACM Multimedia 等发表论文 200 多篇;著作教材 4 部;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人机交互研究方法论坛
活动介绍
时间:9 月 13 日 8:30~10:15 地点:华辰苑第三会议室
本论坛邀请国内在人机交互顶级会议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的青年学者代表畅谈他们心 目中的研究方法,研究经验和建议。针对国内人机交互领域顶级论文跟其他领域相比奇缺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到底什么是人机交互的核心问题,如何研究,如何出好的论文。
特邀主讲嘉宾
曹翔

曹翔,小小牛创意科技创始人,致力于基于全新交互技术的儿童 创意科技产品。曾任微软研究院研究员,联想研究院总监、主任研究员。清华大学学士,多伦多大学博士,剑桥大学 Fellow。研究方向包括下一代交互技术与设备、创意支持工具等。发表 CHI、UIST、CSCW 等人机交互领域国际学术论文 50 余篇,获最佳论文奖或提名 9 次,被 引用 1600 余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30 余项。CHI 2011-2015、UIST2012、2015、Ubicomp 2014 程序委员会委员,Springer HCI Book Series 编委,ACM SIGCHI 中国分会副主席。
麻晓娟

麻晓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博士。2015 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之前在香港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担任研 究员,进行人机交互和信息交互设计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在 ACM CHI、CSCW、 UbiComp、Multimedia 等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多 次获得会议 Best Paper 和 Honorable Mention 奖励。在 2011 年获得美国 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颁发的 Computing Innovation Fellows称号。麻晓娟博士是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ICACHI)的理事、秘书长,美国计算机 协会(ACM)和人机交互协会(SIGCHI)会员,ACM CHI2012~2015 work-in-progress 的程 序联合委员会委员,多个 ACM 和 IEEE 人机交互、人-机器人交互、普适计算会议的会议组 织者和程序联合委员会委员。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人机交互、人群计算、多媒体辅助人-人 和人-机器人沟通、交互设计、视觉、听觉、情感认知以及计算语言学。
丁向华

丁向华,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人机交互(HCI)、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普 适计算(Ubicomp)等。2011 年加入复旦大学协同信息与系统实验室, 在新媒体以及交互和协同技术支持可持续化发展、老年人、残疾人等 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 CSCW’12、 CHI’12、CSCW’13、Ubicomp’13、CHI’14 等。应邀担任多个国际会 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委员,包括 CHI 2013 的程序委员会副主席、CSCW2015 的程序委员会副主席、Chinese CHI 2016 程序委员会主席,以及 OzCHI’13、ICT4S’14、ChineseCHI’14、iConference 2016 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并被邀请在韩国举行的 HCI Korea 2013 上作演讲嘉宾。
喻纯

喻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2012 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具体包括文本输入、动作交互和 交互式桌面等。近年来,在人机交互的顶级论文和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并获得 CHI 2013、CHI 2015、Mobile HCI 2013 的最佳论文提名奖。目 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组委员。
田丰

田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人机交互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机交互、用户界面。 在 CHI、IJHCS、TPAMI、CSCW、IUI、TIST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合作出版专著 1 部。相关成果申请专利 11 项(授权 9 项)。部分成果已在国家跳水队、羽毛球队等多个国家队,协和医院等多家国内三甲医院、上百所学校成功应用,获省部级一等奖两项。与 UC.Berkeley 和 CMU 的合作成果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MU 和环球时报的专题报道。担任 ACM SIGCHI 中国分会主席、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 (TiiS)、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 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组秘书长、YOCSEF 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