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时代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技术
8月23日(星期六)15:45-17:30
地点: 三楼大宴会厅 B
嘉宾简介 | |
---|---|
![]() 郭钢 重庆大学 |
简介:
报告题目: 汽车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前瞻技术赋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报告摘要: 本报告根据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定义,围绕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系统与零部件、基础支撑和测试评价四个方面,介绍汽车智能座舱前瞻技术及赋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1、 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包括:自然驾乘状态下的人员状态、行为、意图、偏好、情感、信任感知技术;端-云结合的人-车-路场景绩效-负荷-满意度-安全实时评价;云端人机交互大模型构建;基于蒸馏技术的车端人机交互校模型构建。 2、 系统与零部件技术,包括:“途灵”底盘与主动悬架、AR-HUD、“一芯多屏”、智能座椅、智能空调、智能表明、智能音效、车载光与情感体验、体验香氛与功能香氛、车外信息交互、可扩展设备等。 3、 基础支撑,包括:座舱高算力芯片、域控制器与多域协同、座舱操作系统、座舱技术架构、座舱数字底座、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设计研发智能工具链等。 4、 测试与评价关键技术,包括:智能座舱功能与性能测试评价、台架测试与道路测试、法规测试与研发测试、零部件下线测试、车载实时测试;半自然驾乘状态下的用户体验测试、自然驾乘状态下的端-云结合实时用户体验测试等。 5、 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创新研发平台构建、前瞻技术赋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
![]() 杨振宇 同济大学 |
简介:
报告题目: 智能座舱国际化挑战与中国叙事
报告摘要: 智能座舱的全球化浪潮,已演变为一场技术实力与文化理解力的双重竞赛。中国、欧洲、北美、日本等不同市场都有哪些独特的用户画像,技术哲学、应用特征以及产业链差异?——从中国速度到欧洲秩序,从北美颠覆到日本共情。 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鸿沟,提炼出东方伙伴式共情交互与西方工具式高效掌控的核心理念差异,并提出企业出海必须经历的功能适配、服务深融和文化共鸣。 最终,在直面数据主权、跨文化信任、算法伦理这“三座大山”的共同挑战后,为中国企业提出“技术为矛、文化为盾、生态为王”的全球化破局公式,展望“中国智造”迈向世界。 |
![]() 张警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简介:
报告题目: 智能化对座舱人机交互的新挑战和心理学对策
报告简介: 随着智能化的进步,座舱的体验是否会一定越来越好?人机共驾如何保证安全?我们提出,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核心问题将是:机器如何理解人、人如何理解机器以及如何解决信任-接管悖论。我们将围绕人类交互需求的预测、机器意图的自然表达和情景意识的生态化保持方法等新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范式。这些思路将有助于开展自动界面评估、自动界面优化、新型舱内信息显示系统和车外交互技术等。我们号召各位同道一起,在开展理论上突破的同时,建立具备更多样信息的海量数据库和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的工程验证系统。 |
![]() 李宏汀 浙江工业大学 |
简介:
报告题目: 智能汽车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的人因思考
报告简介: 流畅性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处理难度的主观体验。随着语音识别控制功能已逐渐成为汽车座舱的标配功能,关于语音交互流畅性也成为人因和用户体验领域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报告主要介绍了人机交互的流畅性概念以及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框架,并从感知、认知、反馈对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关键人因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语音唤醒、语音控制、语音对话、应用控制和输出反馈等方面提出初步的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指标体系。 |
![]() 任伟 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简介:
报告题目: 大模型驱动下的座舱人机对话的变革与实践探索
报告简介: 大模型出现前,座舱 NLU 依赖 “BERT + 规则” 架构,存在明显局限:车控等垂域需 10 万条数据才能稳定运行,开放域聊天的理解与生成能力不足,难以商用。大模型突破了这些瓶颈,其强大语言能力让 NLU 轻松处理口语化表达,所需数据量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生成式能力使出行服务、闲聊等场景体验大幅提升。借助 Agent 技术与记忆系统,车载对话能处理复杂业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小参数量大模型的进步推动其向车端部署,交互向 “语言 + 视觉” 多模演进。我们围绕大模型微调效率、可解释性、端侧落地展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