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时代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技术
8月23日(星期六)15:45-17:30
地点: 三楼大宴会厅 B

嘉宾简介

郭钢

 重庆大学

简介:
       郭钢,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用户体验联盟理事、专家委成员。 主要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脑认知机理、人因工程、用户体验、ADAS/智驾信任与接管测评、智能座舱用户体验测试评价、场景-体验驱动的汽车智能座舱创新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链软件等前瞻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工信部汽车智能制造专项1项,重庆市重大科技计划课题2项;头部企业委托项目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SCI/EI 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一篇(通讯作者),作为咨询专家参与编写《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牵头编制《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评价方法》、《汽车智能座舱可扩展设备互联能力评价方法》等团体标准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

 

报告题目: 汽车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前瞻技术赋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报告摘要: 

       本报告根据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定义,围绕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系统与零部件、基础支撑和测试评价四个方面,介绍汽车智能座舱前瞻技术及赋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1、 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包括:自然驾乘状态下的人员状态、行为、意图、偏好、情感、信任感知技术;端-云结合的人-车-路场景绩效-负荷-满意度-安全实时评价;云端人机交互大模型构建;基于蒸馏技术的车端人机交互校模型构建。 2、 系统与零部件技术,包括:“途灵”底盘与主动悬架、AR-HUD、“一芯多屏”、智能座椅、智能空调、智能表明、智能音效、车载光与情感体验、体验香氛与功能香氛、车外信息交互、可扩展设备等。 3、 基础支撑,包括:座舱高算力芯片、域控制器与多域协同、座舱操作系统、座舱技术架构、座舱数字底座、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设计研发智能工具链等。 4、 测试与评价关键技术,包括:智能座舱功能与性能测试评价、台架测试与道路测试、法规测试与研发测试、零部件下线测试、车载实时测试;半自然驾乘状态下的用户体验测试、自然驾乘状态下的端-云结合实时用户体验测试等。 5、 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创新研发平台构建、前瞻技术赋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杨振宇

同济大学

简介:
       杨振宇,15年资深汽车行业专家,深耕产品规划、市场营销与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主导多款畅销车型全流程开发及上市推广,在用户需求洞察与商业化落地方面经验丰富。长期关注汽车智能化与人机交互前沿趋势,深度研究人智交互技术在汽车场景的应用与创新,将行业实践与理论探索结合,对人智交互领域的技术演进、商业价值有着深刻见解。

 

报告题目: 智能座舱国际化挑战与中国叙事

 

报告摘要: 

       智能座舱的全球化浪潮,已演变为一场技术实力与文化理解力的双重竞赛。中国、欧洲、北美、日本等不同市场都有哪些独特的用户画像,技术哲学、应用特征以及产业链差异?——从中国速度到欧洲秩序,从北美颠覆到日本共情。 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鸿沟,提炼出东方伙伴式共情交互与西方工具式高效掌控的核心理念差异,并提出企业出海必须经历的功能适配、服务深融和文化共鸣。 最终,在直面数据主权、跨文化信任、算法伦理这“三座大山”的共同挑战后,为中国企业提出“技术为矛、文化为盾、生态为王”的全球化破局公式,展望“中国智造”迈向世界。

张警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简介:
       张警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人机交互大会工程心理学专委会(HCII-EPCE)理事,用户体验联盟专家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会复杂人因分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分会委员,CCF Transactions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Interaction和Ergonomics in Design期刊编委,以及众多 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人。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如驾驶、核电、航空、军事作业)中的人机交互过程与行为建模、用户体验评估和新型人机交互设计。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自科重大、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大量企业课题。在人因科学和人机交互核心期刊Human Factor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Ergonomics, Applied Erg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等刊物和会议上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70余篇,并获得10项发明专利授权。

 

报告题目: 智能化对座舱人机交互的新挑战和心理学对策

 

报告简介: 

       随着智能化的进步,座舱的体验是否会一定越来越好?人机共驾如何保证安全?我们提出,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核心问题将是:机器如何理解人、人如何理解机器以及如何解决信任-接管悖论。我们将围绕人类交互需求的预测、机器意图的自然表达和情景意识的生态化保持方法等新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范式。这些思路将有助于开展自动界面评估、自动界面优化、新型舱内信息显示系统和车外交互技术等。我们号召各位同道一起,在开展理论上突破的同时,建立具备更多样信息的海量数据库和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的工程验证系统。

李宏汀

 浙江工业大学

简介:
       李宏汀,博士,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用户体验、智能人机 交互 。 曾任华为 2012 人机交互实验室技术专家。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主持 3 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已为包括三星集团、OPPO、联想研究院、中国电信等公司提供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和开发咨询服务 70 余项,合作出版教材、专著 5 本。

 

报告题目: 智能汽车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的人因思考

 

报告简介: 

        流畅性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处理难度的主观体验。随着语音识别控制功能已逐渐成为汽车座舱的标配功能,关于语音交互流畅性也成为人因和用户体验领域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报告主要介绍了人机交互的流畅性概念以及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框架,并从感知、认知、反馈对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关键人因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语音唤醒、语音控制、语音对话、应用控制和输出反馈等方面提出初步的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流畅性指标体系。

任伟

 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
       任伟,长安汽车AI专委会的专家委员、长安梧桐车联公司AI算法总监,主要负责人机对话算法的自主研发和座舱AI交互体系建设,涉及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大模型。带领团队面向行业首发了座舱对话大模型、用车专家大模型、端侧多模态大模型,以及生成式聚合大模型架构与开放式接入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人机交互的拟人化与情感化,已落地长安全系车型,涉及引力、启源、深蓝等10多款车型。主持重庆市省部级基金联合重点项目3项、座舱拟人化交互ITU国际标准2项,发表国际会议论文6篇,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人工智能大模型-银奖省部级荣誉。

 

报告题目: 大模型驱动下的座舱人机对话的变革与实践探索

 

报告简介: 

        大模型出现前,座舱 NLU 依赖 “BERT + 规则” 架构,存在明显局限:车控等垂域需 10 万条数据才能稳定运行,开放域聊天的理解与生成能力不足,难以商用。大模型突破了这些瓶颈,其强大语言能力让 NLU 轻松处理口语化表达,所需数据量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生成式能力使出行服务、闲聊等场景体验大幅提升。借助 Agent 技术与记忆系统,车载对话能处理复杂业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小参数量大模型的进步推动其向车端部署,交互向 “语言 + 视觉” 多模演进。我们围绕大模型微调效率、可解释性、端侧落地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