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报告一:基于纳米发电机的智慧感知技术
王中林 照片
王中林院士

王中林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作为2023年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以及2018年埃尼奖(ENI Award,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等三大国际顶级奖项的获得者,王院士的科学成就得到了全球学术界的高度认可。王院士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开创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及蓝色能源宏大领域,为高熵能源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他发明了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自驱动传感器、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提供了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他开创了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领域,建立了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与摩擦电子学学科,并发现了六个新物理效应。他同时对于运动介质的电动力学和高能电子的非弹性散射也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王院士的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根据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的综合评估报告,他是全球全科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排名前二的科学家,并在2019-2023年连续五年单年影响力排名第一。他的Google Scholar总引用次数超过49万次,h指数高达333。王院士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以及韩国科学与技术院外籍院士。他是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的创刊主编,为全球纳米能源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物联网、传感网络、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能够持续不断的驱动这些分布性广、移动性强、功耗小但数目居多的电子器件。这个能源问题就是我们在新时代下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我们2006年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2012年首次发明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并首次提出自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的原创大概念。这一应用于物联网、传感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新能源技术,开启了人类能源模式新篇章,为微纳电子系统发展和物联网、传感网络实现能源自给和自驱动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全球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0名科学家跟随我们做纳米发电机的研究。本报告通过我们科研经历讲述如何做从“0-1”的原创发现,如何把一个初看是一个小的发明做成能源界的大领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传感技术。”

特邀报告二: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关系
史元春照片
戴国忠
教授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原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图形学和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主任,ACM SIGCHI中国分会荣誉主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信息领域咨询专家组专家。先后从事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用户界面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外高水平国际期刊与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学术专著《笔式用户界面》。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成果卓越,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特邀报告三:Embodied Intelligence of Things: From Digital-follow-up to Digital-Leadoff
刘云浩 照片
刘云浩
清华大学教授

刘云浩,清华大学教授,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博导,IEEE Fellow 和ACM Fellow,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讲席教授和计算机系主任。主要从事物联网、具身智能方面研究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因在计算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被授予ACM主席奖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主持大规模传感网、工业互联网等重大项目,发表论文400多篇,H-Index超过100,出版《物联网导论》、《具身智能》、《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