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CC 可穿戴创新论坛(一)
论坛简介 | ||||||
---|---|---|---|---|---|---|
可穿戴计算作为构建人 - 机 - 物和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已经覆盖到人类感能、智能、体能拓展与 增强多个方面,由此催生了新型的计算模式与科学范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与社会变革。可穿戴计算对人类感能 拓展已经从简单的数据采集推送,发展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及趋势预测;对人类智能拓展从目标提示、简单任务规划 发展为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服务及主动需求感知;对人类体能拓展从数据监测转变为主动预警与干预。近年来大模型、 元宇宙、具身智能、片上系统等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可穿戴计算与数字经济、健康医疗、 智能织物、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将深度融合,并催生拓展和增强人类感能、智能、体能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 | ||||||
主持人简介 | ||||||
![]() 张衡 教授 西南大学 |
简介: 张衡,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可穿戴计算与 VR、物联网和计算 机感知,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可穿戴计算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21),西南大学可穿戴与健 康计算暨物联智能创新中心负责人,是国内可穿戴与虚拟现实早期研发团队成员,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 穿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和普适计算两个专委会执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元 宇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分会委员,重庆市卫生健康信息学会数智检验专 业委员会首届委员。 |
|||||
![]() 王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简介: 王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市下肢康复智能辅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 究方向:聚焦神经肌肉系统退行性病变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的人机交互柔性可穿戴运动康复系统应用。中 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 类人才。英国皇家机械工程协会会员、英 国注册机械工程师、IEEE 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分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 能可穿戴技术专委会委员 、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 |
|||||
嘉宾简介 | ||||||
![]() 肖文栋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健康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干预决策
报告简介: 通过健康智能感知对健康状态进行检测与评估,进而实现针对性的调理,是从关注疾病 到关注健康、破解医改难题的重要途径。可穿戴计算、无线智能感知等异质传感技术可采集多维实时的 人体生物信号,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连续监测,使监测由医院扩展到家庭和办公室等生活和工作的自 然场所。但动态环境的变化、运动干扰、情绪波动、多源异构、非同步数据采集等现象也为健康智能感 知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挑战。报告中将对这些挑战与所带来的机遇进行探讨,并介绍本团队所开展的相 关工作,内容涉及多模态可穿戴数据获取与融合、毫米波雷达生理信号检测、深度学习健康评估、疾病 监测预警、干预决策大数据智能推荐算法等方面。 |
|||||
![]() 刘澄玉 教授 东南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面向情感认知评测的穿戴式智能系统
报告简介: 当前情感认知障碍成为重要社会问题,穿戴式生理行为学信号监测是早期发现预警疾病 风险的重要手段,但面临穿戴舒适性、信号传感、多模态计算、应用场景等诸多技术挑战。本报告结合抑郁、 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早期筛查需求,详细介绍穿戴式生理行为学信号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重点介绍 其中涉及的生理信号传感技术,多模态计算技术和数据标准化等方面的问题。 |
|||||
![]() 王琳 教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简介:
报告名称:基于柔性神经肌肉界面的智能人机交互技术
报告简介: 针对目前人机交互中面临的接口技术匹配度差与识别稳定性低所导致的人机交互顺应性 不足,提出使用柔性可拉伸传感阵列和精准意图识别方法,提升人机交互系统工作效率。本报告将简要 介绍本团队在柔性传感、识别算法、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 |
|||||
![]() 迟健男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视线跟踪瓶颈技术的突破及应用
报告简介: 视线跟踪技术有着较长的研究历史,在 2005 年左右形成研究高潮并初步产业化,近年来, 随着相关技术的进展和社会需求,逐渐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但长期以来,视线跟踪技术 始终作为一项专用设备应用于虚拟现实,助老助残,人因分析等领域,作为一项无法回避的自然人机交 互通道和人因分析手段,远未达到普适应用的水平,其原因就在于其瓶颈技术的制约。本报告主要介绍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视线跟踪方向的研究工作,探讨基于最简化硬件系统的全自由头动下三维视线 估计及隐式用户标定方法研究的挑战性,探讨视线跟踪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
![]() 蔡晓辉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基于智能织物的全身型压力分布获取:从数据到信息
报告简介: 为解决当前可穿戴计算系统仅能覆盖人体少量面积的问题,我们提出构建压阻阵列型智 能织物来覆盖人体大部分面积,从而使信息获取能基本达到和信息来源相符合的空间覆盖度。本报告将 简要介绍我们在全身覆盖型压阻阵列型智能织物的传感器、系统和算法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 |
|||||
![]() 张衡 教授 ,西南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可穿戴与多维多模感知计算应用研究
报告简介: 可穿戴装置已经由传统的侵扰佩戴式逐步向电子皮肤、柔性电子、织物电子等无扰式方 向发展。人工智能也正在从感知阶段向更高级的认知与决策发展。然而,尽管技术和概念不断迭新,可 穿戴装置的基本属性如舒适性、精确性等决定目前挑战依然存在,尤其在感知问题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报告将通过介绍近期讲者的研究工作,如人体感知和认知能力增强、可穿戴健康监测、多模态情绪识 别等工作,希望通过提出一些近期较新的应用场景,探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
|||||
![]() 张展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基于弹性传感器的特种智能交互手套
报告简介: 基于弹性传感器的特种智能交互手套作为集成了多模态传感器、通信和控制模块的可穿 戴自然交互设备,在 VR/AR、医疗保健、工业制造、军用警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回顾智 能交互手套的发展历史,分析智能手套的技术体系,从多模态人机交互界面、干扰环境下实时手势分割、 小样本迁移个性化手势识别、两栖场景自适应手势识别、无人装备自然手势控制等方面介绍研究团队的 研究进展。最后,展望智能手套在无人装备操控、非可视环境人机交互、虚拟训练等特种领域的应用趋势。 |
CWCC 可穿戴创新论坛(二)
论坛简介 | ||||||
---|---|---|---|---|---|---|
可穿戴计算作为构建人 - 机 - 物和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已经覆盖到人类感能、智能、体能拓展与 增强多个方面,由此催生了新型的计算模式与科学范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与社会变革。可穿戴计算对人类感能 拓展已经从简单的数据采集推送,发展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及趋势预测;对人类智能拓展从目标提示、简单任务规划 发展为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服务及主动需求感知;对人类体能拓展从数据监测转变为主动预警与干预。近年来大模型、 元宇宙、具身智能、片上系统等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可穿戴计算与数字经济、健康医疗、 智能织物、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将深度融合,并催生拓展和增强人类感能、智能、体能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 | ||||||
主持人简介 | ||||||
![]() 肖文栋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
简介: 肖文栋,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韩国浦项制铁技术研究所、新加坡南洋 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资讯通信研究院进行 15 年的学术及研究工作。致力于可穿戴计算、 雷达无线智能感知、数字健康医疗、网络资源协同调度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Star 重点专项项目等 30 余项国家级课题与企业合作课题。发表学术论 文 3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50 余篇。为 IEEE 高级会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 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 |
|||||
![]() 刘澄玉 教授 东南大学 |
简介: 刘澄玉,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IET Fellow。 研究方向为穿戴式医疗与智能监护,在 TPAMI、AIIM、JBHI 等期刊发表论文 300 余篇,获英国物理学 会 TOP 1% 最佳引文奖、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等,MBEC 副主编、PMEA 执行编委会成员、《生物医 学工程研究》副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健康工程分会副主委,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 会副理事长。 |
|||||
嘉宾简介 | ||||||
![]() 樊好义 副研究员 郑州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可穿戴心电人工智能探索与应用
报告简介: 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有 120 年历史,至今仍是临床最重要的常规检查之一。针对传统 动态心电检查舒适性、便利性、实时性差的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技术,让专业的医疗设备真正走入各行 各业,走入千家万户,助力全民心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远程心电、可穿戴心电、人工 智能心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心电插上了翅膀,为实现“旧时医院心电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愿景 带来了希望。本报告简述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的研究现状、应用背景、前沿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讲述本团队在可穿戴心电人工智能数据库构建、人工智能心电算法平台研发及应用方面的一系列探 索。 |
|||||
![]() 梁旭 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面向主动柔顺交互训练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系统
报告简介: 近年来,由脑卒中、脊髓损伤、头部外伤等因素引发的运动障碍患者人数迅速增长,患 者对康复训练的需求急剧上升。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康复训练手段,可以有效节省康复医疗资 源、提高康复效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根据受试者的运动意图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有利于 提高受试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下肢康复机器人人机混合系统为紧耦合交互系统,如何实现对人体下肢 运动意图的精准识别,并为处于不同康复阶段或具有不同运动能力的患者提供主动、柔顺、透明的交互 训练环境,对提高康复训练效率和提升康复效果至关重要。本报告将重点对人体运动意图识别、人机协 同交互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
|||||
![]() 刘市祺 助理研究员
|
简介:
报告名称: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技术研究
报告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至少 有 2.9 亿,其中脑卒中患者 1300 万 , 冠心病 1139 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约 350 万人, 占总死亡原因的 41%,居各类疾病之首。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恢复周期短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是,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治疗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介入手术操作空间限制在狭窄管腔内,介入器 械是非线性控制,操作不慎将会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2)病人血管中常存在大量弥漫性斑块,介入手 术整个操作过程是在低信噪比的二维 X 射线下,三维维度信息丢失,医生通过空间想象来对手术进行操作, 手术过程中极易因为影像误判造成斑块脱落和穿孔,导致严重并发症。(3)由于介入手术器械纤细,目 前尚未有相关传感器可以集成到导丝尖端,导丝与血管内壁本身存在较大摩擦力,导丝碰到斑块或者血 管壁的力末端感受弱,医生经常难以感受力的变化,导致导丝穿破血管壁。本报告拟针对以上问题,研 究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精准操控与诊疗系统,极大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智能化。 |
|||||
![]() 朱怀宇 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 |
简介:
报告名称:移动智能新生儿疼痛评估技术及系统
报告简介: 新生儿期是大脑发育活跃的时期,良好的疼痛管理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新生儿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关键环节。随着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视频、生理信号等 方式评估新生儿疼痛成为可能。然而,当前相关工作受限于开源数据集,多聚焦在面向理想数据或非临 床刺激的智能疼痛评估方法研究,在分析真实世界新生儿病房场景下的数据时存在精度不足、鲁棒性较 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报告将梳理智能新生儿疼痛评估技术研究现状,分析该领 域算法的核心瓶颈及其在临床应用时面临的挑战,并介绍当前智能新生儿疼痛评估研究在面向无约束视 频、脑电等方向上的新发展。 |